我是如何一步步走进NYU的?
打好最坚实的基本功
由于家庭原因,留学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知道绩点是申请学校中一个关键因素,所以从大一开始这始终是我工作列表上比较优先的一项。提高绩点是一项非常好的衡量投入产出比的练手。最好当然是均衡发展,但重点科目的分数高更有说服力。最后申请时的绩点是3.8左右。
大三上学期结束,我便开始了为期2个月的GRE作文训练(那个时候作文和verbal还是分开考),之后紧接着是6月份的verbal考试。在新东方周末上课到晚上时会觉得特别疲惫无助,这种时候是最容易质疑自己的选择的了。看看自己的选择能不能支持你挺过最难过的时候,也是有助于把脑子里的想法理理清楚的。标准化考试的分数越高越好就不必说了。但毕竟时间是有限资源,要找到自己的资源约束线与最大效用线相切点。准备verbal的时候是完全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几乎全逃课,早上6点去图书馆,三餐饭堂解决,一直呆到晚上10点闭馆回宿舍洗洗睡觉,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差不多一个月。分数还过得去,verbal610 + quant 790,作文3.5。
校园社团生活铺垫实习道路
同时,我并没有放弃社团等其他非常精彩的大学生活,让我收获了非常多的好朋友,这也是我之后的人生里面非常重要的一笔财富。更重要的是社团经验对于找实习来说是很好的锻炼和铺垫。社团,实习,留学,每个点最终都会以一种无可预见的方式连接起来,所以一定要坚信修炼内功绝对一件值得长期投资的事情。绩点固然是证明学习能力的其中一项重要指标,但更重要和根本的是学习能力而不是指标。
丰富的实习经历让我看清自己
大二暑假开始的第一份兼职工作是在音乐考级中帮英国的考官和中国的考生做考场翻译。兼职期间,一个在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做实习生的同院师姐非常贴心地帮我介绍了一个面试机会。在完全不知道面试为何物以及实习职位做啥的情况下得到了这个实习机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师姐的推荐。所以非常推荐大家多跟师兄师姐聊聊,了解他们的轨迹和选择,能为自己提供不少的想法。有机会多投实习,在行业里面亲身感受一下好处与坏处还能多认识一些朋友,因为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受益于什么。
大三暑假去了印度AIESEC,一个半月的印度生活很有意思,英语水平大大提升,托福没有花太长时间准备就得到了101的分数。并且,此间的经历也成为了与国际小伙伴们闲聊时能够获得共鸣的好话题。
在准备签证的时候,我正在一个NGO实习。同时,我开始思考留学的意义,越想越觉得糊里糊涂地出国不是个事儿。于是我果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要休学一年,去留学之前先在行业里获得一些扎扎实实的经验和想法。于是,在毕业典礼后不久,我申请并获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气候变化能源环境实习生的机会,奔赴帝都开始了8个月的全职实习生涯。这个实习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犹如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也因为得到了中国办公室老板的推荐,我现在在UNDP亚太局进行实习。将中国办公室的经验带到亚太局,并了解总部的工作与驻地办公室工作的连贯性与区别,对我来说又是另外一番新鲜的体验。
学会取舍、权衡利弊方能走向新高
刚进入大学校园时也曾被七彩缤纷的社团迷花了眼, 在意识到了自己不能够很好地兼顾四五个社团和学业之后就果断退出了部分兴趣型社团。大学里面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牛人随时给我们打鸡血,社团、绩点、实习牛人,以及能够兼顾其中两者甚至三者的牛人。最重要的是清楚认识自己的现状和目标并且做出取舍。
对于文书书写的选择更需要好好权衡,是找中介帮忙整理,还是自己DIY?有谁会比自己更了解自己的想法,经历和长处呢?又有谁能够像自己一样为前程负责呢?不要错过一个深刻挖掘自己的机会,自己不努力就没人可以帮你成长。
申请时不要忘了深入了解每个学校的利弊。建议大家在选校的时候多跟已经在美国的师兄师姐聊聊,看看什么因素对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地理气候,学校氛围,还是城市结构等等。这些因素的排序因人而异,没有最好和最坏只有最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