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浏览,效果更佳

从如坐针毡的文书修改,到如履薄冰的网申填表,到如释重负地收获offer,再到如愿以偿地留美工作——我的故事并无独特之处:没有险象环生的跌宕起伏,只有步步为营的波澜不惊。而如果这也是你所规划的留学之路,或许我的经历能为你的申请带来一点启发。

作为一个从清华和MIT走出来的化学工程师,我崇尚基于确定数据的理性分析;作为一个从小研习古典音乐的大提琴玩家,我却又屡屡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重大抉择上听从了骨子里的感性基因。相信很多人都感知到这样的矛盾,曾经的我也困惑于此。但过去五年留学生活中我所经历的纠结、孤独、懊恼、汗水、成绩以及其他所有点点滴滴,逐渐将矛盾解开并融合凝练成一句话:

“凡事一分为二,确定和不确定;用脑去准备和分析前者,用心去期待和拥抱后者;人生由此更精彩。”

我,茫茫赴美大军中的平凡一员和过来人,将此话送予正在满怀纠结地为留学申请而奔波忙碌的弟弟妹妹们,以资共勉。

文书创作:确定的硬指标” vs. 不确定的软旋律

先从文书写作谈起。除了极个别横扫常春藤的极品大牛,要拿到好学校的offer,一篇兼具硬指标软旋律PS是不可或缺的。我仍记得当时动笔写PS的那个晚上,在北京五道口雕刻时光的某个角落,我先详细整理了已成事实的各样申请“硬指标”,包括GPA、GT分数、获奖、科研项目、实习成果、社团经历、推荐信。

然后,我让感性淹没自己的思绪(估计当时喝了两瓶),将自己幻想成一位收放自如的作曲家,将罗列出来的分数和经历当做一段段素材,用心去感知应该如何安排这些素材的出场顺序、戏份浓淡、铺陈呼应,找寻一条将这堆冰冷的“硬指标”巧妙串联起来的旋律线索,让我的PS能以带有故事性和人情味的方式将我的各项优势(社团经历、出国交换、GT分数、推荐信)和劣势(GPA、科研成果)呈献给将要看这篇PS的招生老师们,让他们既充分了解我的长处,又能从我的劣势中看到我的真实潜力。

当然,寻找这条旋律线索是一个既飘忽又玄乎的过程(记得备好一箱上好的二锅头),你必须经过许多次的“灵感迸发——挥笔疾书——抓心挠肝——推倒重来”,才能创作出一篇让你无论何时去尝试修改依然觉得无可挑剔的PS。(棕榈大道6月份即将推出的“文书神器”中收录了我的文书。想看的同学们可以去棕榈大道官网www.palmdrive.cn注册,第一时间获得通知)

事实证明,这一软硬兼施的策略对严肃苛刻而极重实效的MIT依然有用。后来在和招生老师聊天时,他说我当时的申请PS让他们能够隔着文字看到我这个人和我身上的人格感染力,而非像很多其他申请人一样仅是机械地堆砌考试成绩和学术成果(当然,很多这类型“极品大牛”依然拿到了offer)。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硬指标不够,不妨尝试用这招来“以柔克刚”。

学校选择:确定的统计数据 vs. 不确定的生活体验

然后该轮到择校了。在大数据时代里,留学申请领域已经拥有了庞大而精准的数据库。在收齐了所有offer后,我依然沿用先理性后感性的策略来选校。

我用一周的时间收集了这8所学校所有能找到的相关数据:院校和专业排名、各faculty member的学术影响力和资源广度、完成各门课程并拿到A的每周所需时间(由此可计算你每周有多少时间可以用来为找工作做准备)、所在城市的生活成本、毕业就业率和行业去向、毕业平均薪酬、就业后获取H1B签证留美居留率……

其实刚开始查的时候,想到这么些学校和每所学校有那么多数据,真是还没打开Google就开始头皮发麻了。但只要一想到此决定对今后人生的影响之大,就还是乖乖地挤出精力和毅力来查完了。

在以职业发展规划为出发点对这些统计数据做出理性分析后,我将选择范围缩小到了三所学校;然后交由自己的内心去做出纯感性的选择,选择标准不掺杂任何功利因素,纯基于对在这三所学校和这三座城市生活的憧憬。最后,我决定奔赴节奏相对更慢、生活气息更浓、有着我最爱的交响乐团的波士顿。

留学之路:两个确定 vs. N个不确定

最后谨以我对来美国后的几点感受作为结语。

确定之一:另一种生活

你将过上跟之前二十多年都不一样的生活。抛开学业不论,单就生活方面而言,你将被迫快速成熟起来:每天留意各大商场超市的deal、先买菜再回家、一边按照留学生懒人食谱做饭一边忍受楼上房东的电视骚扰、提心吊胆地低头走过黑人贩毒街区、和把你从高速公路上拦下来的警察据理力争……每一个来美国的留学生都可以将此清单无限续写下去。

留学是读书和知识,更是生活和成长。不一定每个海归都能说留学经历对工作和事业帮助多大,但没有哪个会忘却那段生活对自己的心智情商和生存技能所带来的飞速提升。理想状况下,在美国留学过的人能有一种自信:给我一台能上网的智能手机,我就能在任何一个陌生的国家生存下去。

确定之二:以孤独为师

首先是学业求职路上的孤独。在国内习惯了被安排的我们会惊讶于美国大学是如此的强调自由和独立。和室友一起上课吃饭自习的生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张需要由你自己去填写的空白时间表。你会发现你的室友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神一般存在:既能跨专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又能把本专业的上课作业科研安排的妥妥当当;既能6点早起绕学校单脚蹦圈减肥,又能凌晨2点从社团的星战主题派对疯玩回来(然后第二天继续早起蹦圈);既能胸有成竹地说已经联系好在各大公司工作的学长给自己写推荐信,又能眼神坚定地陈述自己谋划多年的创业计划。

看着身边同学对生活和人生的笃定安排,手握突如而来的绝对自由和空虚,我们往往感到不知所措和孤独,然后才是重新审视和认识自己,重新振作和自打两管鸡血,重新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最后,我们能够孤独而高效地将每日计划完美执行,安静而充实地向人生目标迈步前进。

然后是生活感情上的孤独。在新东方的GMAT课上我曾经给学生们归纳过这种孤独:在美国你可以开着并不昂贵的奔驰飙车去隔壁城市吃一顿打五折的五星米其林大餐,然后拍照分享到朋友圈等着国内的亲朋好友起床后给你点赞,但是你很难找回在北京和三五密友挤公交车去吃沙县小吃的那份快乐,或者是挤两个小时地铁回家后吃妈妈包的饺子那份温馨。而且在大部分时候,这种生活感情上的孤独比学业求职路上的孤独更让人煎熬和苦恼。

N个不确定:

当然,在了解清楚所有的确定之后,我们依然会勇闯到美国来寻找和体验那无数个不确定,因为我们心中坚信:勤奋的汗水和理性的探索只能给我们相对确定的过去和现在,但未知的未来和未来的未知,才是人生最妙不可言的章节,才最值得我们满怀期待地去追逐和拥抱。

留学的终极魅力,不正在于此么?



返回到化学工程专业宝典